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上一句是什么?溯源与赏析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上一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
“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中的第二首。而这首诗的上句,也就是与“天下谁人不识君”紧密相连的诗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幅送别友人、饱含深情的画面,流传千古。
一、 《别董大二首》背景介绍
高适(约704年—765年),字适之,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多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但也擅长写送别诗,情真意切。《别董大》是高适写给友人董大(一说为董庭兰)的送别诗,共两首,这里主要讨论的是第二首。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高适对友人董大的依依不舍和对友人前程的殷切期盼。特别是第二首,以其振聋发聩的颈联“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1. 创作背景
董大,据史料记载,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擅长演奏琵琶。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后,董大为了避乱,不得不离开长安,远赴他乡。高适作为董大的挚友,深感离别之痛,特作此诗相赠,以表达自己的情谊和对友人的鼓励。
2. 《别董大二首》全诗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第二首原文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 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天下谁人不识君!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的起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和“故人西辞黄鹤楼”在不同版本中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故人西辞黄鹤楼”作为“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上一句,在流传过程中已基本确定。
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境解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凄美的送别图景。
1. “故人”:深厚的情谊
“故人”一词,简洁而饱含深情,直接点明了诗人与离别之人的深厚关系。这并非泛泛之交,而是经过时间沉淀、历经风雨的挚友。在离别的语境下,“故人”二字更显珍贵,勾起了读者对两人过往情谊的联想,也为接下来的送别增添了情感的厚度。
2. “西辞”:离别的方位与动作
“西辞”二字,将离别的方向与行为具象化。“西”字,在古代常有出远门、远离故土的含义。而“辞”字,则表示告别。合起来,意为友人正从这里向西远去,告别此地。
3. “黄鹤楼”:历史文化的象征
“黄鹤楼”是这句诗的灵魂所在。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许多文人墨客的诗篇紧密相连,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在此诗中,“黄鹤楼”的出现,至少有以下几层含义:
- 地理坐标: 它为送别之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理参照,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 文化意境: 引用黄鹤楼,自然会联想到崔颢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这为高适的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感。
- 象征离别: 黄鹤楼本身就与离别、怀古、思念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它烘托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伤感的离别氛围。
- 寄托情思: 诗人可能借黄鹤楼的壮丽景象,来衬托自己对友人不舍的深情,以及对友人未来前程的祝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宏大的送别图景,并巧妙地融入了丰富的文化意象,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三、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深层含义
紧随“故人西辞黄鹤楼”之后,便是那句石破天惊的“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完美融合,共同造就了这首送别诗的经典地位。
1. 惊人的自信与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诗,字面意思是非常直接的:普天之下,有谁不认识你呢?这是一种极度自信的表达,充满了豪迈之气。在送别诗中,诗人往往会流露出伤感和不舍,而高适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种近乎夸张的赞美来送别友人。
这种自信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友人卓越才能和名声的深切了解。董大作为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其名声在当时的社会中一定已经广为流传。诗人用“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形容他,是对其才华和声望的最高肯定。
2. 激励与祝福
这句诗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对友人的激励和祝福。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的伤感,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董大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 肯定价值: “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董大价值的肯定,意味着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才华都会被认可,他的名声都会被知晓。
- 寄予厚望: 诗人希望董大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成功和尊重,不辜负自己的名声。
- 化解伤感: 这种豪迈的祝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离别的愁绪,让即将远行的董大能够更自信、更坚定地踏上征途。
可以说,“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送别,成为了一种对有才之人的高度赞誉和美好祝愿,也成为了鼓励人们发挥自己才华的经典名句。
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与“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艺术关联
这两句诗的巧妙组合,是高适诗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1. 对比与反衬
“故人西辞黄鹤楼”描绘的是一幅送别时略带伤感的、有形的场景。而“天下谁人不识君”则是一种抽象的、无形的肯定和祝愿。前者侧重于离别的具体情境,后者侧重于友人的内在价值和广阔前景。
从“故人西辞黄鹤楼”的离别伤感,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昂扬壮志,这种情感上的转折,构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动人。
2. 意境的拓展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境是壮阔而又略带苍凉的,充满了历史的回响。而“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将这种意境从个体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将个体的才华置于“天下”的舞台之上。
这种从具体场景到抽象概念的升华,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更具感染力。
3. 语言的精炼与张力
两句诗都运用了极其精炼的语言。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寥寥数语,勾勒出送别的画面。另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则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极高的赞誉和自信。
这种语言的精炼,反而蕴含了巨大的情感张力和艺术张力,让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丰富的内涵。
五、 总结
“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上一句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中的第二首。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送别画面。
“故人西辞黄鹤楼”以写景的方式,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融入了黄鹤楼这一重要的文化意象,烘托出离别的气氛。而“天下谁人不识君”则以一种振聋发聩的赞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能的高度肯定和对其未来前程的殷切祝福。
这两句诗的结合,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对友人的激励;既有对往昔情谊的追忆,又有对未来辉煌的期盼。这种深沉的情感和高昂的意境,使得“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也让“故人西辞黄鹤楼”成为理解这句名言不可或缺的前奏。
